數位攝影擴大了攝影的可能性。因傳統銀鹽攝影成本而裹足不前的使用者也開始嘗試;過去未曾出現的主題與拍攝手法,也有了更多元的嘗試與面貌。數位攝影當然也改變了攝影者對於攝影的態度。而這些改變有其利亦有其弊。在傳統與數位的爭論中,其實出現了更多游刃兩方的攝影家,截長補短其實帶來更豐富的創作可能。
廣義的數位攝影器材其實並不限於數位攝影相機,目前人手一機(手機)的情況隨處可見,日新月異的技術發展,讓擁有三百萬像素實力的手機不再是實驗室中的想像。這改寫了數位攝影的定義,也改變攝影記錄的本質意義。雖然各面向的精緻度不如傳統和數位相機,但是手機的攝影功能卻成為攝影現象學的最佳實踐。
台灣曾經是全世界平均個人消耗底片最多的國家,這樣的盛況正被數位相機的儲存記憶卡所取代。觀察鄰近的日本,早在數年前即可觀察到來自日本的觀光客人手數位相機的器材使用改變,而現在更被高像素功能手機所逐漸取代;或許在攝影者的心中有一把量度的尺,在什麼的情況下該使用數位相機,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該使用手機的相機功能,而這些器材的選擇與拍攝時間,就如同過去手動與自動相機的選擇,是可以透過自身來觀察的。
數位攝影替傳統攝影打開了另外一扇窗,但卻也形成了新的攝影倫理議題。面對這些新的衝擊與改變,無論從創作本質內在或者創作面臨的社會道德層面來探究,終究還是必須回歸到「人心」中去尋找真切的答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